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水生态文明 >

昭通农田水利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时间:2017-03-02 18:38 点击: 次

 

今年以来,昭通深入推进农田水利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转变观念,创建机制,以有力举措谋求农田水利建管领域新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7个试点开展农田水利改革工作,其中: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5个,山区农田水利整村推进项目1个,高效节水项目11个,改革试点项目总投资2.44亿元,试点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1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2万亩目前,各试点项目采取倒排工期、目标倒逼、建立清单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施工组织,做到施工环节无缝对接、齐头并进年底计划完成改革试点主体工程建设,到明年3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各项机制落地试运行,并认真总结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改革。

(一)形成了保障有力的农田水利体制机制。

昭阳区苏甲乡中药村规范化种植节水灌溉项目和布嘎乡迎水村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先后建立了水权分配、水价形成、节奖超罚、社会参与工程建设管护等机制。有了这些机制保障,参建企业与群众共同组建用水合作社,负责项目区田间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初始水权分配,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年节约水量170万m3较好地减少当地的水事纠纷用水实现计量收费,项目区亩均水费支出总体减少,群众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实施节水灌溉措施促进农田化肥、农药的充分利用,减少田间化肥、农药的随水流失,从而减轻面源污染

(二)打开了社会资本进入农水领域之门

农村水利改革是农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场体制、机制大变革,是农村改革向着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和延伸,对确保水资源安全、推进现代代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兴建,以致带来管护责任主体不明、有建无管、重建轻管、管而不力等问题。此次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管投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来,以期彻底打破政府大包大揽、包建包管的传统做法。2016年度11个农田水利改革高效节水项目引进云南多宝龙林科技有限公司昭通市益雄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建设,目前企业已注入资金900万元,达成投资意向资金2400万元,投资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三)搭建了农水工程建后管护平台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后无人管、无钱修是困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通过改革,通过依法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社,明确了合作社享有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并依法履行管理主体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主体不明、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促使农村水利工程实现“有人管”目标,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例如:永善县务基镇白胜村四方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点,通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集中规划水利设施建设后,目前达到了水利设施全面覆盖,明确管护主体,落实运行管理人员和经费,工程走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让群众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逐步实现 “小康水利”,群众向群众宣传的效应使得群众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培养了群众节约用水意识

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始终认为水是老天赐给的,水库是政府出钱修建的,农民白用水、用白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用水不受限制、浪费严重的用水习惯,在不增加农民生活负担、群众可接受的基础上,改革水费征收标准,通过市场调节和价格杠杆调控,培养群众正确认识水资源国有、有偿使用、多用多出、节奖超罚的意识,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改革后,威信县马家项目区确定执行水价公司和种植苗木大户0.24元/ m3,普通农户灌溉执行水价0.12 元/ m3;旧城镇重点县项目区执行水价为2016年0.09元/ m3,2017年0.10元/ m3,2018年及以后0.12元/m3,增强了群众的节水意识。

(五)提高了农田水利化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渡,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就必须破解基础设施薄弱这个关键环节,方能改变“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现状。试点通过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有“大动脉”无“毛细血管”的问题;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机制,增强了老百姓的节水观念和发展高效农业的意识,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滴灌、大棚、薄膜覆盖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步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而且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鲁甸县小寨片区高效节水项目改革任务完成后1.6万亩苹果基地将得到加速发展,水富县大池村3000亩紫秋葡萄将成为新亮点。